但 SSD 的故障失敗率比傳統硬碟低
現在大家已普遍使用固態硬碟來儲存資料,但透過一篇統計,來了解 SSD 特性。
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Bianca Schroeder 教授與 Google 合作一項計畫,包括:
- 六年間數十萬顆固態硬碟
- 十種不同型號 SSD
- 三種不同快閃記憶體類型:MLC, eMLC, SLC
- 包含企業級及消費級固態硬碟
SSD主要結論
- 忽略無法修正的位元錯誤比例(Uncorrectable Bit Error Rate ,UBER),這是個豪無意義的數字。
- 錯誤讀取率(Raw Bit Error Rate, RBER)增加速度比預期損耗低,且跟 UBER 與其他錯誤無關。
- 高階的 SLC 固態硬碟沒有比 MLC SSD 更可靠。
- SSD 失敗率比硬碟低,但無法糾正誤碼率(UBER) 比例高於傳統硬碟。
- SSD 使用時間,而非使用量來影響 SSD 可靠度。
- 新的 SSD 有壞區塊(Blocks 也稱壞軌)是常見的,已有大量壞區塊(壞軌)的固態硬碟,更可能產生更多壞區塊出現,這可能源於晶粒(die)或晶片(chip)出現故障。
- 30 ~ 80%的 SSD 至少有一個壞區塊,使用前四年,2 ~ 7%的 SSD 至少會壞一顆晶片(chip)。
重點
- MLC 顆粒比更昂貴的 SLC SSD 更為可靠,並不會價格高越不會故障。企業級 SSD 較貴主要原因是採用更大的超容量快取(over-provisioning)。
- 不需要為了避免快閃記憶體完全損耗而預留空間。
- 因為 SSD 的無法修正的位元錯誤比例(UBER)較硬碟高,這意味著 SSD 需要比硬碟更常進行資料備份。固態硬碟在其正常壽命內較不容易故障,但較丟失資料。
總體來說,SSD 不是不會壞,但也沒想像中的脆弱,良好的備份習慣及機制,才是最關鍵的。
Last Updated: 2019-01-04
有甚麼看法?歡迎發表迴響!